尊龙人生手机版赢来就送38

“大明战神”朱祁镇究竟是不是昏君?为何他非要杀了功臣于谦?
栏目分类
“大明战神”朱祁镇究竟是不是昏君?为何他非要杀了功臣于谦?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8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参考来源:西风长史《朱祁镇真的想发动夺门之变吗?》(原创说明: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;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)

“夺门之变”发生于景泰八年的正月,彼时距离臭名昭著的“土木堡之变”,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了。

而发动这场政变的主角——“叫门天子”明英宗朱祁镇,也早已经在太后和于谦的全力斡旋下,从瓦剌回到了京城。

并且他已经以太上皇的身份,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长达7年时间。

这漫长的七年时光里,朱祁镇的日子可谓是窘迫难捱。

因为弟弟朱祁钰对他极为刻薄,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周全,以至于钱皇后不得不亲自动手,做些针线活计,以换取必备的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。

后来,终于熬到了明代宗朱祁钰病入膏肓,眼看代宗时日无多,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看到了“机遇”。

于是他们开始频繁出入太上皇的南宫,精心策划出这场政变,恭迎朱祁镇复位,由此朱祁镇再登皇位。

然而,后世血多学者却认为,夺门之变对于朱祁镇而言,实属多此一举,这究竟是何缘由呢?

一、

首先,对于朱祁镇而言,夺门之变所带来的风险远超过其收益。

尽管他借此重新登上了皇位,但当时朱祁钰已处于弥留之际,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,即便朱祁镇稳坐南宫,什么都不做,他也能水到渠成地重新掌权。

接下来,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其中涉及的风险。

首要风险便是于谦的态度,鉴于于谦当时的显赫权势,他不可能对石亨、徐有贞等人的密谋一无所知。

而且,他也完全有能力在石亨等人采取行动之前,下令将其彻底瓦解。

然而,于谦在此事上,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沉默。

稍加分析,便能知道为什么于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考虑到朱祁钰重病缠身且膝下无子,那么,朱祁镇及其后代,便成为了明宣宗朱瞻基唯一的直系血脉。

一旦于谦以谋反罪将朱祁镇拿下,那么大明的皇位继承问题,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
但凡于谦稍微有一点私心,他都完全可以从宗室之中,随意挑选一名孩童过继给朱祁钰,待朱祁钰驾崩后,他便能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掌控朝政。

只可惜,忠心为国的于少保并不是那样的人。

其次,朱祁钰的态度也不容忽视,他毕竟当了八年的皇帝,作为力挽狂澜的明君,他在宫中必有亲信。

对于朱祁镇“夺门”这一重大行动,朱祁钰不可能一无所知,这显然不合逻辑。

倘若朱祁钰真有意要跟朱祁镇死磕到底,那朱祁镇的复位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胜算,更不可能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一帆风顺,全程几乎未遇到任何反抗。

事实上,朱祁钰的顾虑与于谦大致相同,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子嗣,如果真与朱祁镇决裂,即便胜出并剥夺了朱祁镇一脉的皇位继承权,那么,皇位又该传给谁呢?

从宗室中过继嗣子,说到底,也不是自己的血脉。

让皇位脱离父亲朱瞻基这一脉,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朝中大臣,在情感上都难以接受这一现实。

二、

那么,为什么说对于朱祁镇而言,完全没有必要发动“夺门之变”呢?

实际上,朱祁镇之所以会甘愿冒险发动政变,无非是为了重新夺得皇位。

然而,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朱祁钰驾崩之后,皇位的可能归属,便能清楚地了解夺门之变实属多余之举。

首要人选便是朱祁镇,这一点毋庸置疑……

当年,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夭折之后,他膝下再无其他皇子出生。

依照明朝的祖制“凡朝廷无皇子,必兄终弟及”来说,朱祁钰一旦驾崩,皇位自然应当顺理成章地由其兄弟承继。

而朱祁钰的兄弟又只有朱祁镇一人,这意味着在朱祁钰病入膏肓之际,朱祁镇迟早会被迎出南宫,主持国政。

至于第二人选,便是朱祁镇的儿子——朱见深。

彼时尚且在位的朱祁钰,当然可以册立太子。

但鉴于他自己没有儿子,又不愿意看到皇位流出宣宗一脉,那就只能复立“前太子”朱见深再次成为太子。

而且,这也是朱祁钰唯一合理的选择,毕竟朱见深之前就曾是太子,名正言顺。

然而,朱祁钰可能也意识到了,当时的朱见深年仅11岁,显然无法独立理政。

如此一来,他的生父朱祁镇势必又会以太上皇的身份,出面辅佐幼帝。

除非朱祁钰在自己死之前,就赐死哥哥朱祁镇,但很显然,他没法这么做。

一来是没有正当理由,二来,一旦他赐死朱祁镇,又把皇位传给了朱祁镇的儿子,难保自己百年之后,朱见深不会对自己怨恨加深,落个身后骂名。

与其这样,不如就放任他们随意去做吧!好歹也算了卖朱祁镇父子一个人情。

对于朱祁镇而言,假如真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继位,那他只不过是换了个身份——以太上皇之名,行皇帝之实。

实际上,这跟自己复位并没有什么区别,所以说,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险发动“夺门”。

更何况,当时朱祁钰其实已经默许了,自己百年之后,哥哥朱祁镇复位,才是对大明最为妥善的安排。

根据《复辟录》中记载:“鼓钟鸣,群臣百官入贺(新帝登基)。景皇帝闻钟鼓声,问左右云:‘于谦耶?(是于谦当皇帝了吗?)’左右对曰:‘太上皇帝。’景皇帝曰:‘哥哥做,好!’”

由此可见,朱祁钰对忠心耿耿的于谦,也未必是完全信赖。

三、

夺门之变原本可以避免,朱祁镇冒着巨大的风险,不过是提前夺回了本就属于他的皇位。

那么,这场变乱真正的受益者究竟是谁呢?答案显而易见,是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等一众投机取巧之人。

首先是石亨,他在夺门之变中立下头功,因此被封为忠国公,朱祁镇对他“眷顾特异,言无不从”。

至于徐有贞,则是一跃成为了内阁首辅,独揽大权。

曹吉祥也因拥立之功,获封了大量的庄田,并受命协理京营军务。

其他参与此次变乱的“有功之臣”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奖赏。

试想一下,如果朱祁镇等到朱祁钰去世后再顺理成章地登基,那么这些人绝对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。

因此,从这一点来看,朱祁镇无疑是昏庸的,最起码他是极容易被人蛊惑利用的。

然而,这些投机者最终无一例外地均是下场惨淡。

石亨在狱中病逝,曹吉祥被处以磔刑,徐有贞则被贬为庶民,最后也郁郁而终。

在石亨病死狱中之后,朱祁镇曾向吏部尚书李贤询问关于夺门之变的事情。

李贤对朱祁镇说:“‘迎驾’则可,‘夺门’岂可示后?天位乃陛下固有,‘夺’即非顺。”

李贤认为,石亨、徐有贞等人为了贪功,不顾朱祁镇的安危,策划了这场夺门之变。其实,皇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。

朱祁镇非常赞同李贤的观点,于是下诏命令群臣,以后的奏章中不得再使用“夺门”这样的字眼。

他还进行了秋后算账,革除了4000多人的官职,而这些人的官职,大多是因为夺门之变有功而获得的。

所以,从这一点来看,朱祁镇也并不是像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,昏庸不堪。

至少,他能清醒地认识到,在夺门之变中,大部分的所谓“有功之臣”都是些投机取巧的宵小之徒。

在这场事变中,最冤枉的莫过于于谦。

实际上,当初朱祁镇复位之后,对于谦的功绩也是十分认可的,对于是否要杀他,也是心存疑虑。

然而,徐有贞的一句话“不杀于谦,此举为无名”,却坚定了朱祁镇杀于谦的决心。

或许,于谦也认为自己对大明有再造之功,朱祁镇肯定不会杀他。

但他却低估了这个“大名战神”的下限,最终落得个“海内冤之”的下场。